电梯突发故障,如何科学自救?

现代城市高楼林立,电梯已成为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。然而,电梯突发故障的新闻时有发生,困人、急停、甚至坠落的事件让人们对电梯安全心生疑虑。当乘坐电梯时遇到突发情况,如何科学应对,减少危险?哪些自救方法是真正有效的,哪些是谣言?

电梯为何会发生故障?常见电梯事故解析

电梯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机电设备,由曳引系统、控制系统、门系统、安全装置等部分组成。在正常维护的情况下,电梯是极为安全的,但如果保养不到位或突发意外,仍可能发生以下几种故障:

  1. 电梯突然停止,人员被困
    • 原因可能是电梯控制系统误判、电源故障、超载或安全保护机制启动。
    • 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电梯故障,虽然令人焦虑,但通常不会危及生命。
  2. 电梯门打不开,乘客无法离开
    • 可能是电梯门感应器失灵、电源异常、机械故障导致门无法正常打开。
    • 误操作或者强行扒开电梯门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危险。
  3. 电梯突然坠落
    • 现代电梯都配备了多重安全保护,即使钢缆断裂,安全钳也会迅速夹紧导轨,防止电梯急速坠落。
    • 但在极端情况下,比如维护不当、超载或发生火灾时,仍可能发生高速下坠的情况。

科学自救指南:正确应对电梯突发事故

遇到电梯故障,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,切勿盲目自救。以下是针对不同情况的科学应对方法:

  1. 被困电梯时,如何正确求救?
    • 保持冷静,不要惊慌,电梯内部空气充足,不会造成窒息。
    • 按下电梯内的紧急按钮,如果系统正常,会自动呼叫物业或维保人员。
    • 使用手机拨打 物业、119、110 或 120,提供具体楼层信息,等待救援。
    • 拍打电梯门或大声呼救,吸引外界注意,但不要过度用力撞击,以免损坏电梯门结构。
    • 不要试图强行扒开电梯门,如果电梯未对准楼层,贸然行动可能导致跌落事故。
  2. 电梯突然急坠,如何减少伤害?
    • 迅速按下所有楼层按钮,如果电梯恢复供电,可能会在最近的楼层停下。
    • 背部紧贴电梯内壁,双膝微曲,保持平衡,避免摔倒。
    • 尽可能蹲下,脚跟抬起,降低重心,同时减少冲击力对脊柱和大脑的伤害。
    • 用手臂保护头部,防止因猛烈晃动导致颈部或头部受伤。
  3. 电梯门打不开,如何正确脱困?
    • 观察电梯是否正对楼层,如果电梯停在楼层之间,不要试图爬出,以防意外移动导致夹伤。
    • 敲击电梯门,尝试与外界沟通,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到场。
    • 如门未锁死,可尝试用双手推开,但不可强行破坏门锁,以免电梯失控。

电梯自救误区:这些错误操作可能更危险

  1. 跳跃能减缓冲击?——错误!
    • 很多人以为电梯坠落时,跳起来可以减少冲击力,实际上,普通人无法精准判断跳跃时机,反而容易造成膝盖、脊椎或头部损伤
  2. 强行扒开电梯门逃生?——危险!
    • 如果电梯未完全对准楼层,强行离开可能会导致跌落电梯井,情况比被困更危险。
    • 只有在电梯门刚好对准楼层,且无其他救援方案时,才能考虑安全脱困。
  3. 用力按所有楼层按钮?——部分有效
    • 在急坠情况下,按所有楼层按钮可能让系统检测到异常并紧急停止。
    • 但如果是电源故障或系统瘫痪,按钮操作可能无效,此时应专注于保护自己
  4. 躺平能减少冲击?——不推荐
    • 有人认为躺平能分散冲击力,但实际上,电梯空间有限,躺平反而可能被乱飞的物品击中,不如蹲下、屈膝缓冲冲击

如何预防电梯事故?安全使用电梯的关键点

  1. 检查电梯是否正常运行
    • 进入电梯前,观察电梯显示屏是否正常、门是否完全闭合。
    • 如果电梯出现晃动、不规则噪音,尽量避免乘坐。
  2. 不在电梯门口停留或倚靠
    • 部分老旧电梯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,过度倚靠可能导致意外开启或卡住。
  3. 电梯超载时不强行进入
    • 电梯有载重限制,超载可能导致系统报警或运行异常。
  4. 特殊情况尽量走楼梯
    • 地震、火灾、洪水等突发情况下,避免使用电梯,以防意外受困。

现代电梯安全技术,如何提升乘客保障?

现代电梯设计中,已经采用多重安全机制,即便发生故障,也能保障乘客安全:

  1. 限速器+安全钳:即使钢缆断裂,电梯也能通过安全钳卡住导轨,防止急速下坠。
  2. 多根钢缆支撑:每部电梯通常配备 4~8 根钢缆,即使一根断裂,其他钢缆仍能提供支撑。
  3. 缓冲装置:电梯底部有液压缓冲器,即使下坠,也能减缓冲击力,降低乘客受伤风险。
  4. 备用电源系统:部分高端电梯配有 UPS 备用电源,即使断电,也能在最近楼层停靠,确保安全。

电梯遇险时,冷静应对是关键

电梯是现代生活中最常见的垂直交通工具,安全性极高,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。正确掌握电梯事故的科学应对方法,避免误区,能够在突发情况下有效保护自己,减少伤害风险。掌握自救技巧,不只是为了自己,也是对身边人的一份责任。

给TA打赏
共{{data.count}}人
人已打赏
科技科普知识

F-15“美利坚之鹰”:为何称霸制空权近半个世纪?

2025-3-8 12:39:57

科普知识

网红拍背急救法是错的!正确抢救气道异物,关键这三步

2025-3-8 14:03:09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