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西贝目前的公关回应路径有哪些,优劣如何?
在接受罗永浩关于“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”的指责后,西贝已采取了以下回应动作:
-
发布公开信,称罗永浩指责“不实”,并公布13道争议菜品的“作业指导书”。
-
开放后厨参观权限,顾客在符合食品安全防护要求的情况下可进入后厨参观。
-
承诺开放原产地、中央厨房(央厨)工厂、奶食、莜面等食材工厂或牧场参观,让源头可见。
-
创始人贾国龙指出使用“预制工艺”但否认“使用预制菜”,提倡按等级/标准来区分“预制工艺”和“预制菜”。
这些回应中优点包括:提高透明度、提供实物证据、打开体验式沟通渠道;缺点可能在于“否认 + 反驳”容易引发舆论“你在说谎/你没做到”的对立情绪,同时如果顾客认知中“预制菜 = 不健康 /偷工减料”,否认并不能有效消除负面联想。若回应语气强硬或遮掩细节,还可能加剧信任缺口。
在这种舆论环境与消费者期待下,什么样的公关决策对西贝比较“好”?
好的公关决策应具备几个核心要素:透明性、诚意、结构性纠正、长期品牌价值维护。归纳为以下行动建议:
-
事实为基准的数据公开
西贝当前已公布部分作业指导书、开放部分源头流程,下一步可系统公开更多维度的数据,如:-
每道菜中使用何种预加工环节,比如果切/配菜/调味预先处理等,并标注是否含任何食品添加剂、防腐剂等成分;
-
门店现做 vs 中央厨房 vs复热预制比例;
-
原料来源、保鲜冷链流程与时间节点;
-
成本构成与定价依据,让顾客理解“贵”的合理性所在。
-
-
标准制定与标识体系建设
利用行业标准与即将出台的政策把“预制菜”、“预制工艺”、“现做”等概念明确分类,建议:-
主动参与或配合行业、地方立法/标准制定过程,如国家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的阶段。
-
在自家门店显著位置或菜单中标识“预制工艺”、“现做”等类型,比如用颜色、图标方式区分,让消费者直观看到区分。
-
-
沟通方式与语气选择
修复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信任缺口,需要合适的调性:-
不要陷入与对方“硬杠”的争论,减少否认的话语,因为过度否认可能强化“可能有”的联想。
-
主动讲故事,展示食材与制作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用心,如“我们的冷链时间是×小时以内”“调味全部自配”“无防腐剂”等具体细节。
-
倾听消费者焦虑与意见,展示“我们听到了”“我们理解您为什么会不放心”的姿态,有责但不推卸。
-
-
体验与实地开放
消费者体验比任何解释都要有力度:-
后厨、工厂、原产地参观通道不仅开放,还要易于普通顾客行使;
-
在部分门店做透明厨房、直播厨房过程,让出餐速度、加工过程在消费者视线里;
-
组织消费者代表、意见领袖实地体验,邀请他们记录并分享真实体验。
-
-
品牌定位与情感连接强化
长期看,信任靠的是品牌与消费者间的情感与价值共鸣:-
强化“食材安全”“食材溯源”“健康”“匠心”“工匠精神”等正面价值;
-
与消费者共情,在品牌传播中降低“预制”的负面色彩,而突出“标准”、“速度+品质并重”的现代餐饮需求;
-
讲可被消费者感知的改善,比如味道、上菜温度、服务细节、门店环境等,在细节中积累信任。
-
-
危机监测与反馈机制
舆论传播速度极快,西贝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:-
设置专门团队监控社交与媒体舆情,及时发现“误解”“投诉”“疑虑”;
-
建立内部对话渠道,从前线门店、消费者那里收集真实情况,并对外及时回应;
-
当有实质问题(比如某门店确实有温度不够、上菜不及时或加工环节与宣传差异)时,公开承认和改正。
-
行业与政策趋势对西贝有何机会与风险?
对西贝乃至整个餐饮行业而言,下列趋势很关键:
-
江苏省等地已经在立法层面尝试要求“餐饮环节预制菜明示”,即餐厅必须告知消费者使用了多少比例的预制菜。
-
国家对“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”的草案已通过审查,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可能有标准制度化的要求。
-
消费者对健康、食品安全、信任透明度需求在上升,对“现做”“无添加”等标签敏感性增强。好的品牌如果先行布局、先承担透明,会在趋势中占优势。
风险方面:
-
若标准出台之前,西贝被认定“信息不透明”或被曝与宣传不符,品牌形象可能受重创;
-
对手或行业内竞争者若先行标注预制菜使用比例,则可能在信任层面占先;
-
舆论持续升级可能引入监管处罚、消费者集体诉讼、投资者信心动摇。
西贝如果按照这些建议去做,短期与长期效果各是什么?
-
短期效果可能包括舆论压力缓解、部分消费者信任恢复、媒体报道由对抗转为关注改善;也能减少对潜在顾客一开始就被“预制菜”标签吓跑的可能性。
-
长期效果如果持续执行这些透明与品质提升措施:品牌信誉提升、忠实顾客增加、营业额稳定,上市或融资门槛下降,成为行业标杆;同时在政策变动时不会被动而是有准备。
有哪些实际案例可以参考?
以下是行业内出现的较成熟做法,西贝可以借鉴:
-
老乡鸡:公开其正餐菜品中“餐厅现做”“半预制”“复热预制”的比例,并在门店标识不同类别颜色,用颜色图标区分菜品类型。提供菜品溯源报告、供应商透明信息。
-
多家餐饮品牌已经公开菜单中的预制菜使用情况,并接受消费者监督。行业媒体强调谁先做起,会占据舆论与品牌信任制高点。
公关决策如果错了,会有哪些反效果?
潜在反效果包括:
-
硬否认但被实证反驳,会被视为“隐瞒”“撒谎”,信任严重受损;
-
过度攻击或口舌争执,会让消费者觉得品牌傲慢、不尊重或无情;
-
延迟透明与诚实应对,会让舆论扩大、猜测增加,公共信任裂缝扩大;
-
若标识制度执行不到位、做样子或形式主义,反被消费者与媒体质疑“作秀”。
西贝现在最优的公关路线是什么?
基于上述内容,最优路线可归纳为:
-
开展“真实透明计划”,包括全面公开预制工艺与菜品制作流程,以及未来将在菜单、门店统一标识“预制”类别的时间表;
-
发起“顾客审计”或“第三方评估”邀请,证明食材、加工工艺和卫生安全等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;
-
建设与顾客之间的情感连接,如用真实消费者讲述菜品到桌面的体验、员工与厨师讲述背后的难点与用心;
-
将品牌传播重心搬到“品质”“安全”“匠心”“可溯源”上,而非否认“预制菜”标签;如果法律标准允许,也许将“使用预制工艺但按标准生产”的状态承认并转换消费者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