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大杨景媛诬告案:诬告没有成本?警惕“失控的正义”侵蚀社会信任基石

“在这场舆论风波中我们两败俱伤。”某曾今也参与过网曝的新闻平台在抖音上如是报道。

可真的是两败俱伤吗?

肖某某的母亲手握判决书,面对的却是儿子确诊PTSD和家族永远的创痛。

而当事人却还在微博上嘲笑被诬告的肖某,得不到一点相应的惩罚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
2025年7月25日,武汉经开区人民法院对引发全国关注的“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”作出一审判决:无法认定肖某某的行为构成性骚扰,驳回女生杨某(杨景媛)的全部诉求。这场历时近两年的纠纷,以法律形式否定了性骚扰指控,却揭开了更深的疮疤——诬告的代价由谁承担?

一、事件全貌:从“抓痒”到“性骚扰”的罗生门

事件始于2023年7月11日,武汉大学女生杨某在图书馆自习时,发现对面男生肖某某多次用手摩擦腿部。她暗中拍摄5段视频(总长约4分50秒),指控其“隔空性骚扰”,并当场要求肖某某写下道歉信。两份矛盾的道歉信成为关键证据:

  • 第一份称“拍了姐姐,侵犯隐私权”;
  • 第二份改为“做了下流的事”但未明确行为性质。

杨某随后将事件发至网络,引发10万+浏览量,武汉大学迅速对肖某某处以记过处分,但通报仅模糊提及“不雅行为”,未认定性骚扰。

然而,肖某某母亲提供的关键证据彻底扭转了叙事:

  • 肖某某长期患特应性皮炎,事发当天湿疹复发,购药记录与病史相互印证;
  • 5名医学专家联合论证,视频中的动作节奏、间断特征不符合自慰行为,而更贴近抓痒。

法院最终采纳医学意见,认定行为“无针对性”且“非性目的”

二、诬告的社会成本:零代价施害者与破碎的受害者

尽管法律还以清白,代价分配却呈现残酷反差:

  • 施害者轨迹:杨某败诉后公开宣称“不会道歉因为我没错”,并高调炫耀“保研成功”“继续读博”,甚至扬言向肖某某申请的所有院校投递“举报材料”。校方对其未启动任何追责程序。
  • 受害者废墟:肖某某确诊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,多次自杀未遂,学业中断、保研资格取消;其家庭遭遇“开盒”攻击,照片被制成遗像,爷爷因网暴刺激离世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此类事件已非孤例。从华东理工大学耳机事件北师大电梯争端,“小作文控诉-舆论审判-男方社会性死亡”的路径被反复验证。而诬告者鲜少承担后果——杨某的保研与肖某某的退学,构成制度性双标的刺眼注脚。

三、系统性漏洞:道歉信如何成为“罪证链”起点

本案暴露了机制中的致命螺旋:“体制的不可逆性”

当肖某某在杨某压力下写下第一封道歉信时,他以为仅是“息事宁人”,殊不知这成了后续指控的“铁证”。随着事态升级至辅导员签字、学校通报,雪球越滚越大

  • 校方为平息舆情仓促处分,尽管内部调查“排除性骚扰”;
  • 法院若迫于既有“证据链”压力,可能酿成第二个“大同诬告案”(男方被判3年刑期)。

所幸肖某某父母在第三步踩下刹车:拒绝学校背书、坚持司法介入,才避免冤案彻底固化。这也揭示了维权的黄金法则:首战即决战,妥协只会导向深渊。

四、改变路径:如何让诬告者付出代价?

遏制诬告需三重革新:

  1. 司法层面:将恶意诬告纳入反诉范畴,参考肖母计划起诉网暴者的行动;
  2. 校规层面:建立诬告追责条款,杜绝“保研诬告者、处分受害者”的荒诞;
  3. 舆论层面:强化证据意识,警惕“小作文定罪”——如本案中,视频未显示眼神接触或针对性动作,而图书馆监控证实两人全程无交流。

法律学者卢诗翰的警示值得深思:“在这个时代,劝别人大度就是让别人死。 涉及性骚扰指控,必须第一时间以法庭对抗的姿态应对”。

肖某某的病例与杨某的保研通知书,在同一时空下构成一幅讽刺图景。当法院判决无法修复PTSD的创伤,当“胜诉”仅成为苦难的注脚,正义仍远未实现。法律可以宣判清白,却难以缝合网暴撕裂的人生

若诬告继续是零成本的武器,下一个肖某某或许就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——他的道歉信,正在被书写成自己的罪状。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