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为什么会晕车,晕车要怎么缓解?下面以 FAQ 形式,逐条梳理晕车(运动病 / motion sickness)的原理、风险因素、应对方法、以及注意事项,帮助你在旅途中少受折磨。
Q1:晕车到底是什么?为什么有人在车上、船上、飞机上会觉得不适?
晕车的本质 是一种“感官信息冲突”导致的大脑不适反应,也称运动性晕动病(motion sickness / kinetosis)。当身体、眼睛、内耳(前庭系统)、肌肉感觉等对同一运动的感知出现冲突或矛盾时,脑神经系统难以整合这些矛盾信号,就可能启动自主神经系统反应,出现恶心、头晕、出汗、呕吐等症状。
比如,如果你坐在车里看书或玩手机,你的眼睛告诉大脑“我在静止”,而你的内耳和身体感受到车辆在运动,这种信息的不一致就可能诱发晕车。
在某些虚拟现实、模拟器场景中,即使身体没有移动,只要视觉、视觉运动感知与前庭系统冲突,也可能出现“晕动”反应。
一些研究还指出,运动适应、前庭系统敏感性、个体遗传因素也参与晕车发生机制。
有最新的科研成果,也在揭示晕车背后可能还有尚不完全认识的大脑神经回路。比如一项发表在 Nature Metabolism 的研究揭示了一条新的大脑回路,它不仅与晕车有关,也与体温和代谢调节相关。
Q2:哪些人更容易晕车?有没有高危人群?
以下一些因素可能使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晕车:
-
儿童、青少年:在发育阶段,前庭系统可能对运动更敏感。(西雅图儿童医院)
-
女性:有研究表明,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晕车,其中可能与激素、月经周期等有关。
-
孕妇:怀孕期间内分泌、循环系统变化可能加剧对晕车的敏感性。
-
偏头痛患者:有头痛病史的人似乎对感官刺激更敏感,从而更可能晕车。
-
对某些药物的反应:正在使用某些药物(如某些抗抑郁药、镇静剂等)可能影响平衡感或前庭系统,从而倾向晕车。
-
遗传因素:部分研究(如基因关联研究)显示,晕车倾向可能与多个基因相关。
-
新型交通工具与加速度特性:例如最近有报道指出,一些电动车(EV)因加速、再生制动、车内减震不同于传统燃油车,有乘客反映晕车症状加重。
Q3:晕车有哪些典型症状?轻重如何区分?
常见症状 包括:
-
恶心、想呕吐
-
头晕、昏沉、晕眩感
-
出冷汗、面色苍白
-
口水分泌增多、食欲下降
-
心跳加快、乏力、疲倦
-
在严重时可能出现呕吐、心跳不适等表现
轻度 多表现为恶心、出汗、头晕感,尚能靠意志忍受;
中重度 可能影响行动、导致呕吐、脱水、电解质紊乱,需要及时干预。
如果症状持续较长时间(如旅后仍不缓解)或伴有严重呕吐,建议就医排查其他内耳、神经系统问题。
Q4:晕车前、晕车中可以做什么缓解不适?
下面分别给出“预防”和“缓解”的实用措施:
预防措施(旅前准备 + 途中安排)
-
选择座位:车上坐在前排、中间;船上选择中间偏下;飞机坐靠近机翼区域,相对稳定。
-
看向远方:将视线投向远处、水平线或地平线,避免读书、看手机等近距离细微运动。
-
保持头部稳定:靠在靠背上、避免频繁转头。
-
通风换气:如车上可开窗、船/机上可开启空调送风。
-
避免重餐与刺激性气味:旅前避免油腻、辛辣食物、饮酒。
-
预服抗晕车药物:如抗组胺类、东莨菪碱(scopolamine)贴片等(根据个体情况与医生建议)
-
舒缓训练 / 适应暴露:有研究建议通过逐步适应运动刺激,比如短程乘坐、模拟训练等方式让身体逐渐“习惯”这类冲击。
缓解措施(症状出现时)
-
看远方 + 关闭视近设备:立刻放下手机、书本,将视线对准远处静止点。
-
闭眼休息或仰卧躺下:减弱视觉输入冲突。
-
深呼吸、规律呼吸:有研究指出深呼吸可能激活反呕吐抑制机制。
-
生姜、薄荷、洋甘菊等天然助缓剂:如喝生姜茶、嚼生姜糖(但对所有人并不一定有效)
-
穴位按压 / 穴位贴 / 晕动手环:部分人在手腕内侧“内关”穴按压或佩戴晕动手环时能暂时缓解(可能部分为安慰剂效应)
-
轻淡零食或含糖饮料:少量干碱性食物(如苏打饼干),或温开水,有助中和胃酸和缓解不适。
-
避免强烈气味、强风直吹、拥挤不通风环境。
-
适当转移注意力:听轻音乐、听喜欢的声音、做轻松对话。这能分散对不适的注意力。
近期有新闻报道一个中国研究团队发现,乘车时听“欢快”和“柔和”的音乐,相较于无音乐,可以将晕车不适感减少一半以上。(纽约邮报) 虽然仍需进一步验证,但对于能起到心理干扰、放松的作用,存在可尝试性价值。
在某些特殊场景,如电动车内部,由于加速、减速特点、噪音和震动特性与传统汽车不同,会加重一些人的晕车体验。有乘客反映,即使平时不晕车,在 EV(电动车)环境下也可能出现晕车症状。
Q5:药物治疗能否解决晕车?如何选择与使用?
在行为干预与环境调节效果不足时,可以考虑药物辅助。
常见药物类型包括:
-
抗组胺类(H1 抗组胺药):如 dimenhydrinate、meclizine、东莨菪碱(cinnarizine)等,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前庭神经或中枢传递来减缓晕动反应。
-
抗胆碱药 / 东莨菪碱贴片(Scopolamine):透皮贴片形式常用于长时间旅程,在贴敷后几小时开始起效,可缓解晕动症状。
-
复合用药:在部分研究中,抗晕药物与适量兴奋剂(如咖啡因或去甲肾上腺素类)配合使用,有助在减少镇静副作用的同时增强效果。
-
其他止吐药物:在极端情况下、伴有严重呕吐,可考虑使用适当的止吐剂。但这些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使用建议与注意事项:
-
最佳时机是在症状出现之前服用或贴敷,而不是症状严重之后才用药。
-
注意药物副作用:很多抗晕药会导致嗜睡、口干、注意力下降。对于驾驶、操作机器等高风险活动要慎重使用。
-
某些药物或贴剂可能在儿童、孕妇、高龄者、已有心脏病或前庭系统损伤者中有禁忌或限制。使用前应先咨询医生。
-
药物与非药物结合使用通常比单一方式更有效。
Q6:能否通过适应训练或“习惯性暴露”减少晕车倾向?
是有可能的。很多研究认为,通过反复、渐进地暴露于运动刺激环境,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逐渐“校准”对感官冲突的耐受度,从而减轻晕车反应。
例如某些航空医学或航行训练中,有飞行员通过模拟器逐步适应不同姿态、加速度、倾斜角度等刺激,以减少晕动反应。
普通人可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轻度刺激练习:短程乘车练习、在模拟环境中适应、观看运动影片等。但必须量力而行,不宜逼迫自己在晕得厉害的时候强行“训练”。
Q7:晕车是否会对健康造成长期影响?什么时候必须就医?
一般情况下,晕车虽痛苦,但多数人在停止运动、离开交通工具后,症状会逐渐缓解、恢复正常。
若出现以下情况,应考虑就医:
-
症状持续很长时间(旅途结束后几小时仍未缓解)
-
严重呕吐、脱水、电解质紊乱
-
伴有耳鸣、听力下降、眩晕、复视、神经系统症状
-
本身患有内耳疾病、脑部疾病、前庭功能异常等
此外,如果晕车频繁发生、干扰生活、出行受限,也建议向耳鼻喉科、神经科或耳科医生咨询,可能需进一步检查前庭功能、影像学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