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被蚊子咬后会出现红肿、瘙痒乃至鼓大包?
答:蚊子叮咬时并不是“只是吸血”,雌蚊会把含有抗凝剂和多种蛋白的唾液注入皮肤,这些外来蛋白会刺激皮肤的免疫细胞(以肥大细胞/“mast cells”为主)释放组胺和其他炎性介质,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、液体渗出和瘙痒感。这个过程可以是即时的(几分钟内出现风团)或延迟的(数小时内加重),取决于个人免疫反应和唾液成分的差异。
为什么有些人会“鼓出很大一包”甚至起水疱或发烧?这是不是严重过敏?
答:当局部反应超出普通小红点的范围,出现大片肿胀、热痛、水疱或伴随发热、全身不适时,医学上常用“skeeter syndrome”(蚊子唾液过敏综合征)来描述这类较强的过敏反应。它通常是针对蚊子唾液中特定蛋白产生的IgE介导或非IgE免疫反应所致,儿童、过敏体质人群或免疫功能异常者更常见。大多数情况虽痛苦但不致命;若伴呼吸困难、面唇肿胀或血压下降,应立即就医。(Mayo Clinic)
那为什么有的人只有一个小红点,几乎不痒?
答:个体差异很大。可能的原因包括:该人对蚊子唾液蛋白尚未敏感(首次或长期低暴露导致免疫反应弱)、肥大细胞/组胺反应性较低、皮肤厚度或局部血流差,或者咬到的只是“试探性叮咬”没有注入太多唾液。与此同时,被“咬到的概率”与是否被蚊子注意到(如体温、二氧化碳排放、体表细菌、衣着颜色等)有关,但这是“被咬概率”与“被咬后反应强度”两个不同维度。
会不会咬得越多反应越严重?长期被咬会不会变习惯?
答:短期内,多次叮咬会使局部暴露量增加,可能引起更明显的炎症或更强的免疫反应;但长期低剂量反复暴露对不同人可能导致两种结果:有些人会产生耐受性(反应减轻),有些人则会被“致敏”而反应更强。儿童常见较强反应,随着年龄和重复暴露,部分孩子会逐渐减轻。总体而言,反应走向受个体免疫基因、暴露模式和其他健康状况影响。
蚊子种类会影响叮咬反应吗?
答:会。不同蚊种唾液蛋白构成不同,某些种类的唾液蛋白对人体更具致敏性或更能激活炎症途径,因此人对不同种类的同一“叮咬”可能有不同反应。研究也发现蚊子唾液不仅影响局部反应,还会调节宿主免疫微环境,这是科研关注的热点。
家庭常用的缓解办法有哪些?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?
答:家中可先做的有:用肥皂水清洗叮咬处,敷冰袋或冷敷减轻肿胀与瘙痒;用1% 氢化可的松(hydrocortisone)软膏、含抗组胺成分的口服药物或外用止痒膏缓解症状;烘焙苏打糊(baking soda paste)或冰镇茶包等民间办法也有短时缓解效果。若出现严重局部反应(范围大、持续加重、出现脓液或皮温升高提示感染)或全身症状(呼吸困难、喉头肿胀、血压下降、发热伴全身不适),应尽快就医。儿童或有既往严重过敏史者遇到显著反应应早诊治。(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)
能不能靠“打针脱敏”或其他手段从根上避免这种过敏?
答:与蜜蜂等蜇伤的“毒液免疫疗法”不同,目前针对蚊子唾液的标准化脱敏方案并不广泛可用,文献中有个别尝试但缺乏统一且充分证据来支持作为常规治疗。对极少数发生全身性严重反应的患者,过敏科医生可能会考虑个体化方案或开具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备用。日常管理仍以防蚊与症状缓解为主。
如何尽量避免被咬或把伤害降到最低?
答:出门时使用经权威机构批准的驱蚊剂(含DEET、picaridin等),在蚊虫高峰时段(清晨、傍晚)尽量穿长袖长裤或使用蚊帐、纱窗;消除积水与周边幼虫孳生地也能显著减少蚊密度。若本身属于过敏体质,出门携带抗组胺药或遵医嘱准备应急药物也有帮助。
例子(帮助记忆):小明夏天回奶奶家,被一种当地的库蚊群体叮咬,起了大片水疱并发热,家人一开始以为感染,后来皮肤科诊断为skeeter syndrome,口服抗组胺和局部类固醇后逐步好转;他的表姐在同一院落只出现几个小红点,说明“被咬到”与“被咬后反应强弱”是两个不同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