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“蚊媒传染病”,感染后能不能一劳永逸获得终身免疫?
蚊媒传染病是指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疾病,常见有登革热(dengue)、寨卡(Zika)、基孔肯雅热(chikungunya)、黄热病(yellow fever)、西尼罗河病毒(West Nile)以及疟疾(由疟原虫引起,mosquito-borne malaria)等。是否获得“终身免疫”取决于病原种类与宿主免疫反应,有些病原感染后免疫可长期存在,有些只针对单一血清型或仅提供短暂交叉保护,还有些(如疟疾)即便反复感染也仅能获得部分或短暂的抗病力。不同疾病的免疫学机制不同,不能一概而论。(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, 世界卫生组织)
以登革热为例,感染一次会不会对所有登革病毒都免疫?
登革病毒有四个密切相关但可独立致病的血清型(DENV-1至DENV-4)。感染某一血清型后通常会对该血清型产生长期甚至终生的免疫,但对其它血清型仅会产生几个月到数年的短暂交叉保护。重要的是,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时可能面临免疫学上的复杂问题——抗体依赖增强(ADE),这会增加重症登革(如登革出血热)的风险,因此过往感染并不等于对所有登革病毒安全无虞。
寨卡、基孔肯雅、黄热病、 西尼罗河等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如何?
几种代表性情况如下:
• 基孔肯雅(Chikungunya):流行学与免疫学证据表明,康复者通常会对再感染产生持久性保护,回头感染的概率较低。
• 黄热病(Yellow fever):自然感染后幸存者通常会形成长期保护性免疫;黄热疫苗单剂在多数人中也能产生长期(被视为终生)的免疫保护,因此旅行与流行地区的预防以疫苗为主。(世界卫生组织, 柳叶刀)
• 西尼罗河病毒(West Nile):多数感染者被认为会获得长期保护或持续免疫反应,但免疫强度与宿主健康状况有关,免疫抑制者可能保护较弱。
• 寨卡(Zika):感染后通常会产生可以中和病毒的抗体,短期内产生保护;但关于保护期的确切长度、以及与其它黄病毒科(如登革热)抗体互作的长期影响仍在研究中。
疟疾是个特例吗?感染一次能长期免疫吗?
疟疾由不同种类的疟原虫(如Plasmodium falciparum, P. vivax等)引起。自然感染不会像某些病毒那样产生坚固的终生免疫;在高流行区,人群通过反复暴露可以逐步形成“部分免疫”——即减少重症和死亡的风险,但仍可能被再次感染并传播寄生虫。这种免疫是暴露驱动、非完全且可能随时间衰减。控制疟疾需依赖综合手段:防蚊、快速诊断、规范治疗与疫苗研发。
既然有些感染会带来长期免疫,为什么还需要疫苗?
自然感染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能诱导持久免疫,但代价可能是高致病率或高死亡率(例如黄热重症或部分登革重症)。疫苗的目标是在不承受疾病风险的前提下安全建立免疫;在登革等有多血清型和ADE风险的病原中,疫苗设计与免疫策略更复杂,需平衡各血清型的免疫应答,以降低重症风险。黄热疫苗就是成功例子;登革疫苗则因免疫学复杂性与适用人群限制而需要谨慎使用。
过去感染一种蚊媒病毒,会影响以后感染其它黄病毒科病毒吗?
是可能的。不同黄病毒科(flavivirus)之间的交叉反应复杂:抗体有时能中和,也可能通过ADE等机制增强其他病毒的感染或病情严重性。动物实验与人群研究都提示,既往登革感染对寨卡或其它黄病毒的互作需谨慎评估,研究仍在继续,临床和公共卫生对策需考虑这种互作风险。
普通人或旅行者应如何理解与应对“感染后免疫”这件事?
实用指引:
-
不要以为曾感染就“高枕无忧”——免疫是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,存在例外与不确定性;
-
去高风险地区前咨询当地公共卫生建议并按需接种可用疫苗(如黄热疫苗);
-
防蚊仍是最稳妥的策略:驱蚊剂、蚊帐、环境治理与避开高峰叮咬时间;
-
如果曾感染登革或其它蚊媒病并计划去流行区,告知医生既往史以便个性化风险评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