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短视频与社交平台泛滥的今天,许多看似“揭露真相”的视频凭借夸张画面与戏剧化表达迅速走红,例如近期热传的“西红柿用水一洗掉色”视频,便引发了大量关于人工染色的质疑。一些网友断言:这一定是黑心商家为了好卖给西红柿上色。然而,事实真如表面那般可怕吗?我们不妨以科学视角重新审视“掉色”的现象,还西红柿一个清白。
西红柿表面被水洗后掉色,常常被误解为人工上色,原因在于人们对果蔬天然成分缺乏基本了解。西红柿表皮含有丰富的类胡萝卜素,尤其是番茄红素,它是赋予西红柿鲜红外观的主要成分。而在表皮细胞受到机械摩擦或浸泡破裂的情况下,这些色素很容易溶出,尤其在温水或清洗剂辅助下更为明显。这种色素是天然存在的,并不意味着经过人工添加。
更进一步的科学解释来自植物学与食品化学的研究。西红柿成熟时,其果皮和果肉中的细胞壁逐渐软化,胞内储存的色素颗粒与液泡间的边界变得脆弱。一旦用力搓洗或浸泡时间过长,色素容易溢出与水混合,形成“红水”现象。这一过程类似于用手揉搓草莓、葡萄皮时会掉色,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被染色,只是细胞破裂后自然释放内容物。
误解的产生还与人们对“天然”与“安全”的模糊认知有关。人们倾向于将颜色浓艳的农产品与“人工添加”联系起来,认为颜色掉落即为染料所致。但事实上,包括番茄红素在内的植物天然色素普遍具有一定的水溶性或脂溶性,不代表有毒或人为加工。更重要的是,国家市场监管部门明确规定,新鲜果蔬不得使用人工合成色素,否则将构成违法行为。一经发现,不仅商家将受到处罚,产品也将被下架处理。
近年来,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,但同时也滋生了“过度恐慌”的情绪。一些自媒体账号借助断章取义的画面和语言放大普通生理现象,甚至有意忽略基本的科学常识来制造焦虑。这种“谣言式科普”实则伤害了公众对科学的信任。针对“西红柿掉色即染色”这一说法,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曾多次辟谣,并呼吁公众理性对待视频片段,切勿以偏概全。
值得关注的是,当前市场上确实存在部分经过处理的“冒充熟”的果蔬。例如,部分商家使用乙烯利处理未成熟的西红柿,使其短时间变红。这类化学催熟虽在剂量控制下属于合法操作,但若使用不当或超量,也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。然而,催熟≠染色,这两者在原理和目的上并不相同。催熟主要通过激素刺激果实释放自身色素,而染色则涉及将外来物质涂布于果表。混淆两者概念,不仅会扩大公众误解,也容易错将合法农业技术污名化。
此外,部分进口西红柿在运输与保存过程中,为了提高保鲜度,可能会在表面使用可食性蜡质涂层,这种涂层有时在清洗过程中与表面色素结合,也会出现轻微掉色现象。这种处理手段在许多国家是允许的,符合食品安全标准,并无染色成分。
从食品营养的角度看,番茄红素作为一种强抗氧化剂,对人体健康具有多方面益处,包括保护心血管、降低癌症风险、延缓皮肤老化等。因此,颜色鲜亮的西红柿并不是可疑对象,反而可能意味着较高的营养密度。当然,选购时也应保持理性,观察其质地、手感、成熟度等多项指标,切勿因“掉色”而贸然认定食品不安全。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每一次舆论浪潮都值得我们停下来思考:我们真的了解食物吗?科学不是恐慌的源头,而是解决误解的钥匙。西红柿掉色不等于染色,这既是一次关于食物的科普教育,也是公众科学素养的一次小测试。面对看似惊悚的现象,与其盲目转发,不如多一分理性,少一点恐慌。